【簡述】廣東,《呂氏春秋》稱“百越”,《史記》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廣東的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先秦以前建置】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秶Z。楚語上》也有“撫征南?!钡挠涊d,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
【秦至南朝時期建置】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隨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秦始皇將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個郡。南??ぽ牼呈菛|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の救螄滩∥?,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后,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1年),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南越國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漢武帝平定南越后,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于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ぃɑ浿?、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分。其中南??ぽ^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后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郁林、高梁4個郡(今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南北朝時期,中國政局南北分裂。北方戰亂,南方人口大量增加。南朝統治者對俚人(越族)實行“羈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導致州、郡數猛增。增設的州、郡、縣多集中在粵中、粵西、粵北地區,粵東地區設置較少。因為當時粵東農業經濟沒有粵西發達,交通也沒有粵西方便?;浳饔兄摹跋婀鹱呃取迸c中原相通。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建置】隋初,設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隋煬帝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大加省并,今廣東省境分屬10郡、74縣。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高宗永徽六年)以后,5府皆隸于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元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朝(公元917年至971年)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在州縣稀疏的粵東和粵北,增置1府4州。南漢后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
【宋、元、明、清時期建置】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與調整?;浳骷昂D蠉u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并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10府1直隸州,統轄7州75縣。其中,屬明代新置的有順德、從化、高明、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等22縣。這些新置的縣大多集中在粵東地區,基本形成當今縣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皬V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范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肇慶,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廣州。清代廣東省最南的轄境是南海諸島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屬于廣東省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北宋時期中國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權,清政府更是經常派水師巡視。
1841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時屬新安縣)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誘逼清政府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侵占澳門(時屬香山縣)。
【民國時期建置】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華民國,廣東省的名稱和范圍與清代相同,但將府直轄地及州、廳皆改為縣,成為省、縣二級制,并于省、縣之間分區設置綏靖區。民國初年,市建置開始設置。1918年成立廣州市政治公所,廣州開始以省會設市。1921年,成立廣州市政廳。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7月改廣州市政廳為廣州市政府。國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為省、行政區、縣和市,實行委員制。廣東省政府下設廣州、北江、東江、西江、南路、海南6個行政區,每區設一行政委員,代表省政府處理本區事務。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廣州,廣東省府撤退到粵北(今連州市);為適應戰時需要,全省設4個行署。1940年全省改設為9個區(包括淪陷區),到1941年,復改設9個行政督察區。1945年抗戰勝利后,民國政府把行政督察區分為省府直接督察區和專署行政督察區兩種。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個市縣,專署行政督察區則分為11個區,共轄88個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建置】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東政區在繼承歷史傳統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和變更,主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國初期,全省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9專區,2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和98個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4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1955年,廣西的北海市和欽州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東省,并更名為合浦專區。第二階段是1959年至1982年,其間全省政區不斷調整。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9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h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縣、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1981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第三階段是1983年以后,開始實行市管縣、鄉鎮管村的新體制。1988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18個地級市(后增加到21個地級市),全面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鄉鎮管村體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