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物】孫中山(1866—1925)
發布時間: 2014-08-14 瀏覽:235
次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幼名帝象,字德明,號逸仙,日新。清光緒二十七年(1897)在日本組織興中會時化名為中山樵,其后遂據此以中山為名,而在公文函中多自署以孫文為姓氏。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享村人。父親孫達成,母親楊氏,長期居鄉務農。
由于家鄉位于廣州與澳門之間,他在少年時期既受到傳統的中國文化的熏陶,又受到殖民地傳播的歐洲文化的啟蒙。光緒十四年(1878),隨母親赴在檀香山墾荒經商的兄長孫眉處,并在當地教會興辦的中學就讀,進一步領悟到歐美的科學文化知識與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光緒十九年(1883),離開檀香山返回家鄉自修中西學,并開始抨擊清廷的政治腐敗與社會的不良風俗。期間,為了破除封建神權思想的影響,他與友人陸皓東搗毀了村廟中的神像以示警世,固而為當地的土豪劣紳所不容,被迫于是年11月間離開家鄉,先后在香港、廣州兩地就讀。后又轉入香港西醫書院,與改良主義的首倡者之一的何啟父及英國學者康德黎結交,聚談時局,加深了對皇權專制弊端的認識。光緒十八年(1892),以西醫書院會考第一的總成績,獲取畢業執照。旋先后在澳門、廣州行醫,并與陳少白、尤列、楊鶴齡朝夕抨擊時政,因而被時人戲稱為"四大冠")。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與友人陸皓東北上天津,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變法主張,但未獲答復。孫中山由此感到必須放棄以和平手段促進維新的初衷,轉而矢志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廷的腐敗統治。是年秋赴檀香山向華僑宣傳中國革命,并在該地區創立了近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明確地提出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宗旨的綱領。翌年2月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并親赴廣州策劃起義,因事機不密而失敗。光緒二十二年(1896)赴英國聯絡華僑,在倫敦被清廷駐英使館誘捕拘禁,得英人康黎德的營救才脫險。其后,他又到日本廣泛發動華僑加入興中會,并努力爭取日本朝野人士支持中國革命。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臺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策劃粵事,派鄭士良等以會黨為主力在惠州三州田起義,一度屢敗清軍,后因彈藥難繼而失敗。此后的幾年間,孫中山在日本、安南、歐美等地繼續向華僑鼓吹革命,創建興中會的分機構,并組織力量與康有為等改良派就“革命”或是“?;省钡膬煞N立場展開持久的大論戰,有力的弘揚了正氣,打擊了邪說,為革命進入高潮準備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光緒三十一年(1905)7月,在日本聯合黃興、宋教仁等人組成了近代中國第一個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并被推舉為總理。他主持通過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的政治綱領。從而將民族革命升華至民主革命。孫中山又在《民報》的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大主義,并由此形成了“三民主義”的核心理論。而在此后的四年間,孫中山連續組織了8次武裝起義:潮州黃崗起義(1907年5月),惠州七女湖起義(1907年6月),欽州廉州、防城起義(1907年7月),鎮南關起義(1907年12月),欽州馬篤山起義(1908年3月),云南河口起義(1908年4月),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2月),廣州三·二九起義(1911年4月)。這一系列起義雖均未獲成功,但仍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沉重打擊了清廷的統治。孫中山也由此贏得了革命黨人的極大尊敬,被公認為革命的最高領袖。在他的影響下,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并取得勝利。各省也相繼光復。孫中山其時正在美國籌募革命經費,聞訊后即向美、英、法三國政府游說勸其給予革命政權外交支持。是年十月回國,旋被獨立各省代表會議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民國元年(1912)1月1日,他在南京就職,宣告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從而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為了促使清帝退位、國內統一和實行共和制度,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主動與把持清廷政權的袁世凱談判,并在南北和平統一實行共和制度的原則基礎上以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為承諾,換取袁世凱“贊成共和”并簽署了“南北和議”。同年2月13日,在清帝宣布退位后,孫中山也辭去臨時大總統,并推舉袁以代自。其后,他表示將致力于社會實業活動以振興中華,并接受袁世凱授以“籌畫全國鐵路全權,”就任全國鐵路督辦。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當選為理事長,他仍密切關注時局。民國二年(1913)3月間,北京政府在派人暗殺了國民黨代理事宋教仁后,又欲進一步鏟除國民黨的勢力。孫遂于是年7月發動了討袁的“二次革命”的軍事斗爭,因力量對比懸殊,武裝起義于9月初即撲滅。翌年7月,孫在日本組建進步力量反對袁世凱的竊國稱帝,終于迫使袁世凱于民國5年(1916)2月宣布撤消帝制并于其后暴死。
孫中山為實現和平統一中國而三次在廣東建立革命政權。民國6年(1917),皖系軍閥段祺瑞在北京把持政權,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自行組閣僭任國務總理。孫在上海發起"護法運動",于7月間率海軍艦隊南下廣州,聯合桂、滇軍閥,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恢復國會,他被舉為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因桂滇軍閥以借"護法"之名而行割據稱霸之實,孫中山發動的“護法”屢次遭挫折,他被迫于翌年5月辭去改制后的軍政府海陸大元帥之職,離穗赴上海。居滬期間,除繼續關注“護法運動”外,還從事著述《建國方略》。民國八年(1919)主持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自任總理并公布了“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的規約。翌年二月,援閩、粵軍陳炯明部在其指令下回師廣東逐走桂系,孫遂返回廣州重組軍政府,為四總裁之一。民國十年(1921)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組建民國正式政府,再次揭起"護法"旗幟。是年7月,他派粵軍進入廣西,并建立大本營準備軍事北閥,但因廣東政局惡化,孫中山遂于翌年4月回師廣東彈壓,改設大本營于韶光。6月間,孫返回廣州,其與陳炯明部的關系日益惡化。6月16日,陳部將領葉舉等人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孫中山脫險后,登永豐艦平亂,后被迫于8月9日離穗赴滬。而孫中山兩次在廣東組建革命政府的失敗,促使他醒悟到必須建設一個有戰斗力的革命政黨才能履行革命主張,實現和平統一、振興中華。其時,西方列強與日本等國的對華政策使孫中山深感失望,而蘇俄十月革命成功經驗使他頗受鼓舞,認為即可援引蘇俄建黨的經驗使他改組國民黨,又可以蘇俄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參照裨益民生主義,從而借助蘇俄的援助取得三民主義革命的最終成功。在第三國際代表馬林的斡旋下,孫同意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強化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并邀請李大釗等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進入國民黨改組工作的 指導機構。后又指派共產黨員任國民黨中央本部的參議部長。民國十二年(1923)1月,與蘇俄代表越飛聯合發表了《孫文越飛宣言》,明確了以蘇俄為革命后援的意向。其時,陳炯明部以被討陳聯軍擊敗退離廣州。孫中山遂第三次返回廣東建立革命政權,重建大元帥府,旋即聘蘇俄代表鮑羅廷為國民黨的特別顧問。又指派胡漢明、廖仲愷等人組成的國民黨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會,辦理改組事宜,并發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再擊退了陳炯明部的反撲,政局穩定之后,他于翌年1月20日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認了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通過了國民黨黨綱、黨章和改組國民黨,使之革命化的各項措施,選舉有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委員會;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中確立“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從而將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孫又聘請蘇俄顧問為指導,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辦陸軍軍官學校,依照蘇俄的建軍原則和軍事制度,訓練、培養軍事人才,從而為北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民國十三年(1924)9月,孫中山督師北閥,討伐直系軍伐,設大本營于韶關。是年10月,廣州商團發動武裝騷亂,孫令北伐軍回師廣州平息了事態。旋接受了在北京發動兵變的國民軍將領馮玉祥的邀請,抱病北上商討國是。臨行前發表聲明,明確提出召開國民會議,結束軍伐統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政治主張。是年12月31日抵達北京,其時段祺瑞已擅自成立臨時執政府,并計劃召開“善后會議”以與各地軍伐作政治、軍事的交易,又表示要尊重與各國既有的不平等條約以"外崇國信"。孫中山對此極為憤慨,抱病與其進行堅決的斗爭,以至肝病加重而臥床不起。禰留之際仍不忘革命,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等遺囑。民國十四年(1925)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遺著后被編為《中山全書》、《總理全集》、《孫中山全集》、《孫中山選集》等 孫中山為實現和平統一中國而三次在廣東建立革命政權。民國6年(1917),皖系軍閥段祺瑞在北京把持政權,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自行組閣僭任國務總理。孫在上海發起"護法運動",于7月間率海軍艦隊南下廣州,聯合桂、滇軍閥,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恢復國會,他被舉為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因桂滇軍閥以借"護法"之名而行割據稱霸之實,孫中山發動的“護法”屢次遭挫折,他被迫于翌年5月辭去改制后的軍政府海陸大元帥之職,離穗赴上海。居滬期間,除繼續關注“護法運動”外,還從事著述《建國方略》。民國八年(1919)主持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自任總理并公布了“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的規約。翌年二月,援閩、粵軍陳炯明部在其指令下回師廣東逐走桂系,孫遂返回廣州重組軍政府,為四總裁之一。民國十年(1921)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組建民國正式政府,再次揭起"護法"旗幟。是年7月,他派粵軍進入廣西,并建立大本營準備軍事北閥,但因廣東政局惡化,孫中山遂于翌年4月回師廣東彈壓,改設大本營于韶光。6月間,孫返回廣州,其與陳炯明部的關系日益惡化。6月16日,陳部將領葉舉等人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孫中山脫險后,登永豐艦平亂,后被迫于8月9日離穗赴滬。而孫中山兩次在廣東組建革命政府的失敗,促使他醒悟到必須建設一個有戰斗力的革命政黨才能履行革命主張,實現和平統一、振興中華。其時,西方列強與日本等國的對華政策使孫中山深感失望,而蘇俄十月革命成功經驗使他頗受鼓舞,認為即可援引蘇俄建黨的經驗使他改組國民黨,又可以蘇俄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參照裨益民生主義,從而借助蘇俄的援助取得三民主義革命的最終成功。在第三國際代表馬林的斡旋下,孫同意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強化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并邀請李大釗等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進入國民黨改組工作的 指導機構。后又指派共產黨員任國民黨中央本部的參議部長。民國十二年(1923)1月,與蘇俄代表越飛聯合發表了《孫文越飛宣言》,明確了以蘇俄為革命后援的意向。其時,陳炯明部以被討陳聯軍擊敗退離廣州。孫中山遂第三次返回廣東建立革命政權,重建大元帥府,旋即聘蘇俄代表鮑羅廷為國民黨的特別顧問。又指派胡漢明、廖仲愷等人組成的國民黨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會,辦理改組事宜,并發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再擊退了陳炯明部的反撲,政局穩定之后,他于翌年1月20日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認了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通過了國民黨黨綱、黨章和改組國民黨,使之革命化的各項措施,選舉有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委員會;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中確立“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從而將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孫又聘請蘇俄顧問為指導,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辦陸軍軍官學校,依照蘇俄的建軍原則和軍事制度,訓練、培養軍事人才,從而為北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民國十三年(1924)9月,孫中山督師北閥,討伐直系軍伐,設大本營于韶關。是年10月,廣州商團發動武裝騷亂,孫令北伐軍回師廣州平息了事態。旋接受了在北京發動兵變的國民軍將領馮玉祥的邀請,抱病北上商討國是。臨行前發表聲明,明確提出召開國民會議,結束軍伐統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政治主張。是年12月31日抵達北京,其時段祺瑞已擅自成立臨時執政府,并計劃召開“善后會議”以與各地軍伐作政治、軍事的交易,又表示要尊重與各國既有的不平等條約以"外崇國信"。孫中山對此極為憤慨,抱病與其進行堅決的斗爭,以至肝病加重而臥床不起。禰留之際仍不忘革命,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等遺囑。民國十四年(1925)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遺著后被編為《中山全書》、《總理全集》、《孫中山全集》、《孫中山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