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物】葉劍英(1897—1986)
發布時間: 2014-08-14 瀏覽:331
次
葉劍英,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少年時在梅縣丙村三堡學堂和東山中學讀書。民國5年(1916)春隨父赴南洋謀生。翌年夏回國入云南講武堂學習。民國9年夏畢業后赴閩參加孫中山組建的援閩粵軍,旋隨軍回粵驅逐桂系軍閥。民國10年隨大總統孫中山出巡廣西。民國11年,任海軍陸戰隊營長,護衛孫中山脫險,率部同叛軍陳炯明部作戰。同年10月赴閩擔任東路討賊軍第八旅參謀長,翌年2月隨軍第二次入粵,參加討伐陳炯明部。民國13年,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并參與籌辦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民國14年2月,隨第二師參加東征討伐陳炯明,所部于3月攻占梅縣。他兼任梅縣縣長。同年4月他組建的新編團在香洲(今屬珠海市)發生反革命兵變,27位官兵當場被害,他聞訊立即趕到香洲,將叛亂主謀者從澳門引渡香洲,就地正法。10月率新編團參加第二次東征。他英勇善戰,指揮果斷,顯示了出眾的軍事才能。翌年7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民國16年初,任新編第二師代師長。同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葉毅然通電反蔣,隨即赴武漢任第四軍參謀長。7月汪精衛在武漢宣布“清共”,葉劍英在大革命失敗之際,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表明他是一個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真正革命者。
民國16年(1927)7月下旬,葉隨第四軍到九江。他得知汪精衛密謀消滅賀龍及葉挺部隊的消息,冒險連夜通知他們進軍南昌,并告知第四軍政治部廖乾吾等離開九江,為南昌起義作了重要工作?!鞍艘弧蹦喜鹆x后,當張發奎下令對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繳械、進行“清黨”時,葉極力挽救,自薦兼任團長,將該團改名為第四軍軍官教導團,使這支革命武裝得以保存。葉劍英帶領教導團南下廣東后又促成第四軍警衛團擴編,并介紹共產黨員梁秉樞當團長。后來教導團、警衛團成為廣州起義隊伍的主力。同時他又向張發奎“獻計”,將部隊開赴肇慶、梧州一帶,迎擊桂系軍隊,給廣州起義創造了良好時機。12月11日,他與張太雷、葉挺等領導了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副總指揮。這次起義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相連接,成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與創立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開端。起義失敗后,他潛往香港。翌年赴蘇聯,在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特別班學習。
民國19年(1930)秋,他秘密回到上海。翌年初,進入中央蘇區。歷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即總參謀長),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參謀長,閩贛軍區、福建軍區司令員等職,參與指揮第二、三、四次反“圍剿”戰役。民國23年10月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任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后任中央縱隊副司令員兼一局局長。遵義會議后,任三軍團參謀長。一、四方面軍會師后,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其間,他與張國燾分裂紅軍的陰謀作了堅決的斗爭。翌年9月,張國燾率領左路軍到達阿壩后,按兵不動,拒絕執行中央的北上方針,并背著中央,電令前敵總指揮部政治委員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進行分裂活動和企圖危害中央。葉劍英看到電令后,識破其陰謀,急告毛澤東。中共中央幾位領導人召開緊急會議,據此迅速作出決策,確定中共中央和三軍團離開巴西立即北上,使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脫離險境。毛澤東后來曾多次提到這件事,并說:這是葉劍英在關鍵時刻為黨為革命建立的一個大功,贊譽他:“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br />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葉任軍委和紅一方面軍參謀長。民國25年(1936)7月,到安塞領導東線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后秘密赴西安與張學良進行頻繁會談。同年12月在西安協助周恩來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推動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團結抗日。翌年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改稱十八集團軍,他任總部參謀長,兼駐南京代表。南京淪陷后,先后兼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南方局常務委員,在武漢、長沙、重慶等地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與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言行作斗爭。民國29年春,蔣介石在重慶召開軍隊參謀長會議,葉在會上發言,進行有理有據的駁斥,弄得蔣狼狽不堪,董必武稱這次斗爭是“劍公舌戰群儒”。
民國30年(1941)2月,返回延安后,任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兼十八集團軍參謀長。民國34年,他在中共“七大”當選為中央委員。日本投降后,為制止內戰,葉劍英于同年12月飛抵重慶,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出席政協會議,進行停戰談判。翌年1月赴北平任軍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與國民黨和美國代表進行談判。在對廣東東江縱隊北上、中原新四軍被圍困于鄂豫邊境、美蔣軍隊聯合進攻安平鎮等事件和恢復交通等爭端中,以軍調部中共代表身份,通過多次交涉談判和發表聲明,揭露美方偏袒國民黨的行徑,澄清事件真相,迫使美蔣作出讓步。民國36年3月,葉劍英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員會書記。民國37年初,他到臨縣糾正了當地的土改“左”傾錯誤。同年5月,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
1949年初,調任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兼市長,進行了接管工作和市政建設、恢復發展生產等工作,還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與南京政權代表在北平進行和平談判。同年秋,調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旋與陳賡統率四兵團、十五兵團和兩廣縱隊,向華南進軍。10月14日廣州解放,葉先后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南軍區司令員、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0年2月主持制定解放海南島的作戰方針和戰役計劃,并于5月1日解放海南島。他領導了華南地區剿匪反特和戰備工作,肅清兩廣境內的10多萬名土匪。從1950年開始,他在領導廣東的土地改革中,根據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與廣東省的實際相結合,制定了各項具體政策,注意保護華僑和工商業者利益,歷史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他并領導經濟建設、民主改革、廣州市政建設等重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他兼任華南墾殖局局長,開拓了中國橡膠和熱帶作物生產事業。
1953年5月,調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代理第一書記、中南軍區代理司令員。1954年10月,調往北京,歷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訓練總監部代部長。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56年在中共“八大”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從1958年起,還兼任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央軍委常委兼軍事訓練和軍事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1965年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66年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文化大革命”期間,葉劍英與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斗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維護部隊正常秩序,穩定了軍隊。1967年1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作關于穩定軍隊的專題發言,會后他拿著軍事單位受沖擊的統計表,面斥江青,指出:“內憂必然引起外患”,“穩定軍隊是黨和國家根本利益”。其后,他在軍委碰頭會上,拍案怒斥江青、康生等打倒老干部和反黨亂軍的罪行,以致右手第五掌骨骨折;其間,他在政治局碰頭會上,再次質問康生等人,為什么亂黨、亂政、亂工、亂農還嫌不夠,一定要把軍隊搞亂。林彪、江青等把葉劍英和其他老同志對“文化大革命”的抵制,誣陷為“二月逆流”,葉受到打擊迫害,實際上被解除了在中共中央和軍隊中的領導職務。直至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經毛澤東、周恩來的提議,葉劍英再次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1年,在林彪叛逃的“九·一三”事件發生后,他以軍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同時,協助周恩來促成中美、中日建交。1973年8月,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翌年1月,與鄧小平共同指揮西沙自衛還擊作戰,收復被越南侵占的島嶼。1975年1月,任國防部長。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后,“四人幫”的篡黨奪權活動日益猖獗。在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斗爭中,葉劍英作為主要決策人,直接做各方面的工作,親臨第一線指揮,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粉碎“四人幫”后,葉劍英極力主張恢復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職務。
1977年,在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上,葉劍英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1981年國慶前夕,他發表談話,闡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9條方針政策,建議舉行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這次談話,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1982年在中共中央十二屆一次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在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他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多次要求退出領導崗位以帶頭退位讓賢。1983年2月,辭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職位。1984年,同其他63位老同志致函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請求不再擔任中央委員。全會同意他的請求,并給他寫了致敬信。
1986年10月22日,葉劍英在北京逝世,其骨灰安葬于廣州市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1994年,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了《葉劍英選集》,收集1937~1983年重要文章85篇。